学校动态       IT资讯        最新开班        技术文章      





忘记密码
没有帐户? 马上注册
21世纪是自由软件的世纪
文章阅读数 阅读: 81 被顶次数 已顶: 0 section & Category 类别:新闻 - 新闻资讯

       好象是谈论梦想,又好象是“X 档案”中的一段情节。一个21岁的芬兰大学生,在学生宿舍里写了一个操作系统的内核——Linux ,然后公布于众,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程序员为之增补、修改和传播,短短几年就拥有了1000多万的用户,成为地球上成长最快的软件。

  就在两年前,你去问一个程序员自由软件的前景,他肯定会告诉你,自由软件有意思,但难成气候。而今,无数的程序员都将Linux 作为自己首要的追求,否则不足以证明自己的境界。就在一年前,你去问一个大公司的信息主管有关自由软件的可行性,他肯定会告诉你,这东西他不会、也不敢用,因为缺乏相应的支持,缺乏应有的商业化质量。

  但今天,局势大变。《幸福》500 大企业的信息主管已经纷纷在着手Linux 的评估和部署。而且,在不到一年时间内,Linux 就得到了IBM HPCompaqSun SGI DellOracleInformixSAP SybaseCAIntel SCO 等除微软之外的几乎所有计算机大公司的支持。虽然已被一群信徒崇拜多年,Linux ,这个稳定、开放、可靠、廉宜的操作系统,只有在1999年才堂而皇之跻身业界主流,成为微软帝国合法的竞争对手。而且,成为地球上最炙手可热的软件。

  一台邮件服务器成年累月运行,却从不需要重新启动;一台网络服务器面对海量访问,却从不崩溃;一个操作系统还带源代码,可以自由地无限制地修改。这一切,听起来可望不可及。但实际上,数以千百计的公司真的找到了实现了网络零故障的秘诀。而且它不是Windows ,而是Linux.光芒四射的Linux 凭借产品的卓越脱颖而出。毫无疑问,这要归功于世界各地无数富有才华却又不计报酬的程序员,尤其是Linus Torvalds创世纪般的贡献。曾经被无数个巨头公司猛烈攻打,而屹然不动的微软帝国,如今,有可能被一个人发动的战争所摧毁。

  因为Linux 不仅仅是一个产品,其背后有着自由软件悠久而深厚的精神底蕴,又有着互联网势不可挡的自由共享精神的背景。而且它所摧毁的不仅仅是一家公司,而是整个软件产业封闭的传统商业模式。因此,Linux 掀起的不只是一场战役,而是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它的直接作用就是打破软件世界的单极垄断,瓦解软件业的知识霸权。它的深层意义就是,将软件业从系统集成和产品制造为中心的低级阶段推向以服务为中心的高级阶段。

  Tim Oreilly 说,自由软件将象“Intel Inside”,成为计算机业的下一波浪潮。更有人直截了当地说:“21世纪将是自由软件的世界”。 正如互联网难以置信的爆炸一样,自由软件也是不可思议地猛推到人们面前。已经习惯了风暴式创新的信息产业,仍然被自由软件无以伦比的声势所震撼。但是,至今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对这场革命无所适从,或茫然无知。

自由软件与专有软件

  长期以来,软件产业存在着两个价值观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专有软件,一个是自由(私有)软件。前者由厂商严格控制源代码,依据的是现有版权(Copyright )游戏规则,是目前产业的正统,也就是“盗版”的定义者。它使厂商可以命令用户、控制用户甚至控告用户。另一个世界就是源代码开放,软件自由拷贝。它也有版权,但依据的是Copyleft(或其精神),这种版权不是剥夺用户的自由而是保证用户的自由,保证用户可以自由使用、修改和发布软件。因此根本没有“盗版”一说。

  两者随着产业发展,此消彼长,主流地位有所更替。而且自由软件并不新鲜,它的历史远比专有软件更悠长,而且它是软件业的正源。这种源代码公开、鼓励相互修正、彼此交流的思想是计算机发展初期的至高“准则”。1969 年,AT&T 的贝尔实验室发明了Unix. AT&T被迫退出计算机业时,Ken ThompsonDennis Ritche从贝尔实验室将Unix的源代码拿出来,结果吸引了成千上万名程序员,为其改进、修正、添加,诞生了多年来高端系统最核心的操作系统——Unix的繁荣。70年代中期,个人电脑革命还在酝酿之中,当时的软件是鼓励自由拷贝的(那时还没有发明盗版的名目),正是这种自由拷贝、信息共享的精神上点燃了个人电脑革命,促成了软件业的发展。甚至连盖茨起家的Basic 也是依靠这种自由软件才流行起来,才为事实标准。其实,后来的许多软件都是依靠共享方式才取得成功。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程序员也是将源代码自由共享。当时基于UUCPUUCPNet 和基于TCP/P ARPANetInternet前身),都有Usenet社区,其目的就是共享源代码交流经验。进入90年代,奠定互联网爆炸的一些关键技术,如伯纳斯—李发明的WWW 技术,浏览器以及ApacheBIND等等全部都不是诞生在专有软件世界里。可以说,是自由软件的精神和创新奠定了整个计算机业的核心。

  到了70年代末,是比尔·盖茨创造出将软件专有化、以赚取巨额金钱的新门道。他将源代码视作权杖上的王冠,牢牢控制并保密,使外界的程序员难以了解软件的真实。并将那些未经授权的用户称作“小偷”(thief ),后演变为“盗版”(Pirate)。这套准则成为业界天经地义的法律,并统治了PC业的整个发展历史。自由软件的传统从此中断,成为“地下活动”。

自由软件与互联网的血缘

  但是互联网来了,这个完全基于开放标准、不为任何公司所专有的世界,不但带来了产业的革命,而且也使自由软件重新获得活力。因为互联网所代表的人类精神:开放、平等、自由、共享,与自由软件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互联网的到来,使自由软件获得新生,而Linux 更是互联网的直接产物。

  因此,自由软件首先在互联网领域占据主流就不足为奇。微软,这个桌面世界的统治者,虽然以近乎野蛮的方式夺回了浏览器的阵地。但是却无可奈何地失去了互联网心脏地带的控制权:全球Web 服务器软件,自由软件Apache 56.19% 的份额遥遥领先于微软的23.20%. 互联网上主机的操作系统,Linux 已经达到31.3% ,超过了Windows95/98/NT 总和的24.3%.目前网上传送信息的主导软件也是自由软件Sendmail. 而网景的浏览器也正式加盟自由软件的阵营……

  而且变化趋势更证明了自由软件在互联网上无可匹敌的潜力。如果你还对自由软件的未来表示怀疑,那么你应该反问自己:“你对互联网表示怀疑吗?”

  自由软件与互联网代表着一致的精神追求。而且面对现实,时间将证明,自由软件作为开放网络的天然开发模式,同时是最高效、最有价值的开发方式。有人说,自由软件与专有软件的区别就象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一样。1998年,自由软件的著名理论家Eric Raymond发表宣言性的著作:“大教堂与集市”,深入详尽地分析了两者的区别,并且以自己的实验验证了理论。

  Eric认为,微软的模式就象是艰难而缓慢的大教堂建造工程。这种大教堂的方式在修补软件“Bugs”,保障软件质量方面明显失效。因为源代码封闭,真正对整个软件系统源代码了如指掌的人手太少,难以有效地完成高效高质的“捉虫”工作,而且随着程序越来越大,这种问题越发突出。Windows 臭名昭著的质量问题以及Windows 2000屡屡推迟发布,就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自由软件则仿效了自由集市的模式。尽管有街市的嘈杂,但正是这里,繁衍着无数的创新,并吸引着无数的程序员。在集市里,公开源代码的程序随时随地地暴露在千万名程序员的眼皮底下,使“Bugs”无处藏身,并能随时修改。这种一边开发、一边调试修改的同步方式比大集市的“α测试、β测试”方式先进得多。

  因此Linux Windows ,绝不是唐吉柯德式的挑战,而是对原由开发与商业模式的一次根本性的颠覆。那么,这场革命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芬兰的荷马史诗

  一个冬天只有三个小时日照,夏天几乎全天日照的芬兰,约1/4的国土处在北极圈内。这个寒冷的国度,遍布着大大小小约六万多个湖泊,芬兰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千湖之国”。在芬兰,一年中实际上只有三个季度,即春冬、夏季和秋冬。“严寒的冬天”长达8个月之久,而夏天却只有60天左右。芬兰的历史可以说是芬兰人与自然、与寒冷做艰苦卓绝的斗争的一个神话。

  芬兰人的民族史诗《卡勒瓦拉》就记载了这个民族从远古时代,直到圣女玛丽亚生下英雄卡勒利亚王为止的所有神话。这部史诗的作者从丰富的民间传说、神话及歌谣中汲取了一切养料和精彩篇章,将它们收集、改编并润色整理,1835年初版时有35篇长诗,共12000 多行;而1849年再版时,篇幅几乎增加了一倍,共50篇长诗,23000 余行,是由数千年的民间传说拼凑而成,最终成为芬兰人的“荷马史诗”对芬兰语言的形成和国家的文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该诗的主人公是一个道士Vainamoinen ,最终则成为世界的主宰。

  虽然卡勒瓦拉是一个虚构、夸张的故事,但它与现实世界中的另一部“杰作”非常相似,这部杰作就是由互联网促成的,是由成千上万名不同的黑客相助的结果。而始作俑者就是28岁的芬兰青年-Linus Torvalds.他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Linux的操作系统。它所产生的力量重新定义了编程领域的全新氛围,正如我们的环境决定了动植物的特性一样。

  对大多数黑客来说,他们的目标就是创造简洁优雅的程序,干净而无冗余的代码。或者是超一流的程序,足以赢得同行们的尊敬和推崇。而Linus 走得更远,他不但重新定义了一流程序、代码和软件的基准,而且迈向了“黑客”的终极高度。

  Linux 的装机量还无法与Windows 1 亿多用户相比,甚至还不能与Apple Mac5000万用户相比。但是Linux 的崛起势头却令人咋舌。由于它是免费发送的,因此在那些互联网的国家十分流行:南非、古巴、墨西哥、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尼加拉瓜、菲律宾、玻利维亚。从技术上讲,Linux 使其他品牌的Unix黯然失色,成为Unix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连Unix最早的共同创始人Dennis Ritche 也说:“Linux 值得称赞。”

  Linux 的传奇还有许多线索,但它的主角就是Linus.这是一位具有非凡智慧和魅力的黑客,他单枪匹马能解决的问题,往往要让一群程序员苦干数月。当然,这也是一个互联网的传奇故事,是依靠互联网分布式协作模式的成果。

  事实上,Linux 是互联网的卡勒瓦拉,这个巨大的代码拼凑物代表着这个快速增长的电脑王国。它将制作和使用的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将这么多程序员连结在一起的最大动力就是要创造出世界上最伟大的操作系统。它比任何一种商用Unix都要强劲,可以运行在各种硬件平台上,而且可以无限制地按需定制。这个操作系统可以完全与微软的旗舰产品Windows NT想媲美:具有真正的多任务功能、虚拟内存、共享库、TCP/IP网络以及其它各种先进性能。许多人都将它视为NT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也是微软垄断下的唯一可替代的选择。

  终极黑客出手这部史诗发端于赫尔辛基。似乎天下的黑客都在为自己的生命创作源程序,Linus 也不例外。他的家就在离市中心不远的Kalevagatan (与卡勒瓦拉很相近)大街。这是一个19世纪的建筑与现代化平房交相呼应的地方。Linus 与妻子住在这里。但他的家更象是大学生的集体宿舍,楼梯下总放着一排排自行车。

  Linus 本人看起来就象一名学生,而不象道士。他中等身材,浅褐色头发,蓝眼睛,目光透过镜片直直地射向你,只有浓密的眉毛是黑色的,衬着一张孩子气的脸庞。

  他的房间四周排列着许多书籍,里面布满了油画和各种装饰品,相当低廉的窗帘,两把扶手椅之间挂着发干的鳄鱼皮,房间里还有两只目空一切的猫和几台计算机:三台PC,一台Power Mac ,还有三台从Digital 借来的基于Alpha 芯片的微机。它们不起眼地布置在房间的角落中。另外一样很有意思的东西不易察觉:那是一根将计算机连到电话插座的导线,这是通向互联网的256K的专线,由当地的一家ISP 安装并承担费用,它是对这位Linux 道士的象征性奖励。

  Linux 并不是一件刻意创造的杰作,而完全是日月积累的结果,是经验、创意和一小块一小块代码的合成体,不断的积累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Linux 初期的许多编程工作是在Sindair QL机器上完成。这是一种十分古怪的英国产电脑,是1984年推出的。它有无数的缺点,却有一个真正的优点:它是一套真正的多任务系统。但有一件十分关键的事件最终导致了Linux 的诞生。

  19892 月,Linus 在赫尔辛基大学获得计算机硕士学位。1990年秋天,Linus在赫尔辛基上Unix课程。学校刚刚安装了一台运行UltrixUnix诸多版本中的一种)MicroVAX.Unix 是大学科学和工程院系最流行的操作系统,那些处理繁重任务的公司也使用Unix.Unix 的问世与Internet的历史密不可分。事实上,互联网上运行的大多数操作系统就是Unix.1993 年,AT&TUnix 卖给Novell.1995 年,Novell又将它卖给圣克鲁斯丁。如今,象SCO IBM Digital HPSun 等都有不同的版本,造成了市场的混乱,成为微软Windows NT攻击的致命弱点。

  但1990年,Linus 还沉浸在许多世俗的事物中。他大学的机器无法同时处理16个以上的用户,要用机器,就得排长队等待。他的课本中就有Andrew Tanenbaum的《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该书提供了Minix Unix的变种)的操作指南。那时Linus 刚刚得到一台PC. 他从笨拙的DOS 操作系统学不到任何东西,而Minix 虽然很简单,功能有限,但是Minix 却在Linus 的脑海中奏出一个和音:“1987年发布后两个月来,就有一个新闻组汇集了世界各地的40000 名用户。”许多用户需要更多的功能。Tanenbaum 说:“我每天都收到几百个E-mail,要求增加这个功能、那个功能。但我只能一再回绝,使许多人都非常沮丧和失望。”

  Linux 创世纪Linus 开始自己试验性地编程,他将Minix 当作脚手架,开发一个新的程序。他按两个过程进行,一个过程写A ,另一个过程写B ,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创建一个内核(操作系统中用于实时处理和控制工作的部分)。他只通过阅读新闻组来修改两个处理过程。

  Linus 很早就是一名黑客,十几岁时就用汇编语言,在Commodore Vic-20微机上编程。一半是因为除汇编语言,他没有其他工具。另一半是因为用汇编看起来更加地道。1991年,他需要一个简单的终端模拟程序来访问新闻组。于是Linus 坐下来,写了一个基于两步处理的应急程序。工作内容非常简单,一个过程就是从键盘中读出并发送到Modem 上,另一个过程就是从Modem 上读取并发送到屏幕上。

1991年夏,也就是Linus 有了第一台PC的六个月之后,Linus 觉得自己应该下载一些文件。但是在他能够读写到磁盘上之前,他又不得不编写一个磁盘驱动程序。同时还要编写文件系统。这样有了任务转换功能,有了文件系统和设备驱动程序,就成了Unix,至少成了Unix 的内核。Linux 由此诞生了。

  如果Linus 没有在Minix 新闻组中谈论Linux ,那么这个新生的系统很可能就夭折了。一开始,他向赫尔辛基大学申请FTP 服务器空间,可以让别人下载Linux 的公开版本。“Linux 是我的工作名,但如果我把它作为正式名字,别人肯定会认为我是一个自大狂,不会把Linux 当回事。于是我给它起了一个很糟糕的名字:Freax.Free(自由)+Freak(怪诞)+X组成。但负责FTP 站点的Ari Lemmke不喜欢这个名字,他还是用Linux 这个名字。

  19921 月,大概只有100 人左右使用Linux ,但他们为Linux 提供了十分关键的洗礼。这些早期的上传和评论十分重要。尤其是那些同行们为修补代码错误而上传的补丁。Linus 很偶然地闯进一个在线Karelia ,开始着手将补丁拼凑起来。在网上,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可以得到基本的Linux 文件。E-mail使他们可以方便地进行评论并加以改善,而Usenet新闻组则提供了一个讨论的论坛。Linux 以个人的产品起步,而变成了一个百锦图,成了志向相同的黑客们的一场运动。

  既使通过黑客的补丁将其不断改善,但内核本身并没有多大用处。Linux 的腾飞必须具备其他因素。其中最关键的是自由软件基金(FSF )的GNU 计划。GNU 的目标就是要编写一个完全免费的Unix 版本:包括内核及所有相关的组件,可让用户自由共享并且改写软件。而Linux 无疑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通常一个操作系统要等待别人根据它来写相关的应用程序,而Linux 却反其道而行之,Linus Linux 进行改写,使其与GNU 现有的应用软件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Linux 一夜之间就拥有了图形用户界面。

自由软件真正的精神领袖

  如今,人们在谈论自由软件时往往将它归功于Linus 一个人头上。这是极不公平的历史错误。自由软件的真正精神领袖是Richard Stallman.是他在计算机业掀起了一场数字改革运动——自由软件运动。他宣称没有任何世俗的力量可以强加在人类与CPU 之间,垄断人类通向CPU 之路,将其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强权。

  原有的规则,开发软件厂商拥有源代码的专有权,他们牢牢控制了源代码,只有他们才有特权访问源代码;用户和其他程序员无法查看、改动和完善,使用户无法真正融入计算机环境之中。并且立下禁令:用户之间不可相互拷贝,拷贝就是盗版之罪。由此割裂了人类互助的天性和基本的自由,无法真正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独有的共享精神。而且随着垄断的出现,这种局面变本加厉,人们为垄断付出的成本越来越高。这时,自由软件运动横空出世。Stallman要开发出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统,不但开放源代码,而且鼓励用户之间相互拷贝。在用户与CPU 之间,铺设一条自由之路。

  正如后现代诗歌巨擎金斯堡的《嚎叫》中所言一样,Stallman也不愿看到这一代人中最优秀的人才为疯狂的拜金主义所摧毁,不断制造“专有代码”,一心向往靠代码谋取暴利。连程序员与程序员都无法交流沟通,形成一座座孤岛,背离了当年计算机革命的基本信念和传统,成了纯粹的金钱游戏的工具。Stallman认为,比起金钱,程序员还有更崇高的使命感和更纯粹的理想。而且计算机发展历史表明,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技术创新的原动力从来不是金钱。

  1984年起,Stallman就离开商业软件世界,自己启动了庞大的GUN 计划。十几年如一日,构建自由软件大厦。有人说,Stallman是把地球上编写软件代码最多的程序员。但是Stallman的思想远比代码更为重要。名著《黑客:计算机革命的英雄》称他为“最后一位真正的黑客”。也有人说:“如果Richard 不存在,那人类也有必要将他创造出来。”当然,是Linus 创建的内核,成了整个GNU 计划的点睛之笔,呼啸而出。

  自由软件的内部纷争如今,随着Linux 神话般的成功,自由软件逐渐步入主流。但是人们更愿意将这一故事称为Linux ,而不是GUN/ Linux;人们更自然地将主角交给Linus Torvalds,而不是Richard Stallman;人们更愿称其为“开源(开放源代码)软件”,而不叫“自由软件”。

  Stallman十分恼火,“他们将两者混为一谈,却否定了前人的工作。将这项工作归于某个人的名下是不公平的。”Stallman承认Torvalds的贡献很关键,是他完成了GUN/ Linux的内核。但是Stallman估算,内核只占整个系统的3%,相比之下,GUN 项目贡献了30% 的代码,其余67% 的代码来源于其他方面。“我不反对商业软件,我反对的是征服和分化用户的专有封闭软件。软件应该自由地拷贝、修改、发行、共享和纠错。这才是改善软件的科学之道。”

  但Stallman又无可奈何。他的遭遇是任何一位为信念而战的理想主义的必由之路。包括Linus Eric等人都不喜欢Stallman的激进思想。

  Stallman这位不修边幅、鬓发披肩、连鬓胡子的人,是软件业历史上的传奇。他既有耶稣般的宗教魅力,又象是一位都市里的野人。他总是风尘仆仆,行囊相随。他也带着一台笔记本电脑,但这不是他个人的,而是属于自由软件基金(FSF )。其实,Stallman 从来就没有拥有过一台自己的计算机。也从来只用自由软件(当然他从来没有用过Windows )。而且,他也没有自己的汽车、电视和房产。这位46岁的单身汉节俭地居住在一间租来的房子里。已有15年了,没有领取过一个月的正式工资。因为他的工作就是使软件获得自由。显然没有公司会招收这样一位员工。在商欲横流的今天,人们更愿意追逐财富,而不是贫寒的Stallman 的高尚思想。因此不足为怪,连自由软件团体内的许多人也开始离他而去。

  尤其是Linux 大放光彩后,大家发现,其实自由软件也能创造巨大的商机。为了更便于建立商业模式,他的“持不同政见者”将自由软件的标签改成了“开源软件”。看起来好象两者兼容,但Stallman认为,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后者将自由精神放在首位。但是对商人来说,自由(free)与免费(free)是同一个词。与Stallman布道“自由精神”不同,他们更愿意谈论实际问题。为了避免纷涌而来的投资者被Stallman“吓跑”,他们还得联起手来,将Stallman屏蔽起来。

  随着幸福500 强的技术主管们纷涌而来(他们不断为软件付钱,还见不到软件的内在名堂,自然也要反抗),商业硬件、软件厂商也热烈拥抱(对他们来说,也不愿老为某家公司打工,新的自由就是新的利润),投资者也不断上门(自由软件也可做成大买卖,当然要操作有方)。如此之下,自由软件难保过去的安宁,其内部的理想主义和拜金现实主义两大阵营的分裂和对峙也会越来越激烈。这是不可否认的潜在危险。

与敌共眠

  未来难以预测,唯一可以肯定的是:Stallman自己引燃的这场革命已经完全超越了他的驾驭范围。而且Linus 成了这场革命的当然领袖。

  Linus 也采纳了标准GNU 技术许可方案,即“Copyleft”(简称GPL )。这种通用公开授权,允许用户销售、拷贝并且改动程序,但你必须将同样的自由传递下去,而且必须让你修改后的代码也免费公开。这一举措成了Linux 成功的强大力量。首先,它大大促进了商用领域的繁荣,虽然Linux 可以网上免费下载,但30美元一套的CD-ROM比自己下载更方便、更经济也更快速。同时这也大大刺激了程序员的积极性。这种许可方式可确保他们的工作免费传播,不会被逐利之徒所利用,或锁进专有产品之中。

  也就是说,GPL Linux 黑客们的网络新部落提供了一套成文的“宪法”。你可以进行开发和赢利(黑客也得吃饭),但源程序必须免费公开。

  19943 月,正式的Linux 1.0 版发布,它的出现无异于网络的“自由宣言”。从此Linux 用户迅速增加,Linux 的核心开发小组也日渐强大。在Linux 所包含的数千个文件中,有一个名为Credits 的文件,里面列出了100 多名对Linux 有过重要贡献的黑客,包括他们的名字、地址以及所做工作。其中的软件都是经过“优胜劣汰”的达尔文式的选择方式所生存下来的。

  Linux 的方法看起来很简单:所有的黑客都可添加额外功能并完善性能。所谓的β测试也不是修补漏洞,而是集成过程。

  1994年,Marc Ewing成立了Red Hat 软件公司,成为最著名的Linux 分销商之一。他说:“Linux 和自由软件社区可以看作是真正的知识界精华。”由于这种独特的开放性,使Linux 几乎支持任何一种平台,从英特尔386 Pentium II,以及Alpha SPARC MIPS等。不久前发布的Linux2.0版,已经提供了64位处理能力(而许多Unix以及Windows NT还是32位阶段),还具有对称性多重处理及更先进的网络功能。用户数已经突破千万大关,出现在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在发展中国家,Linux 更是理想之选。

  Linux 的黑客们包括Linus 本人,似乎对编写应用软件不感兴趣。但随着Linux市场扩展,商业公司也开始弥补这一欠缺,包括字处理、电子表格、图形软件等强劲的桌面应用软件已经纷纷涌现。

最知名的程序员何以维生?

  1996年底,正当Linux 如火如荼之际,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Linus 准备离开赫尔辛基,闯荡硅谷,加盟一家不知名的计算机公司Transmeta.许多人怀疑这会不会给发展中的Linux 造成致命的伤害。但许多老资格的开发人员和商业公司都很自信,因为Linux 已获得了足够的发展动力。Linus 为什么要到Transmeta ?“我无法告诉你,这是最高机密。”他腼腆地说,“但在合同中规定,我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做Linux.

  Linus 花了整整七年时间,才获得赫尔辛基大学的硕士学位。因为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进了Linux.当他完成硕士论文时,他必须面对任何一个大龄黑客都必须面临的永恒问题:在现实世界中我将何以维生?

  有些人象Matt Welsh一样,继续留在学术圈中;有些人如Hannu Savolainen,销售商用Linux 软件,如声卡驱动程序。而Linus 对创办自己的公司并没有兴趣。但是,他也愉快地承认,自己也有一些黑客的欲望,比如有些钱。“当然,钱不会成为我生活的主要目标。”

  Linus 做如此选择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需要一种新的挑战。他很坦诚:“如果Transmeta 进展顺利,我只需工作就会很有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切。”对Transmeta,他唯一透露的技术细节就是公司发展超大规模集成芯片(VLSI),当然软件很关键。

Transmeta Dave Ditzel 领头的创业公司。DaveSun SPARC 处理器芯片开发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而SPARC 是最成功的RISC芯片。Transmeta 的主要投资者中就有微软的创始人之一Paul Allen.Transmeta的任务是创造多媒体PC的新引擎。

  促使Linus 来到硅谷的原因不仅仅是Transmeta 的劝诱,还有他刚刚降世的女儿-Patrica Miranda,生于199612月。女儿的到来促使他想改变一下与Linux 的长期关系。这位IT业的道士已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Linux 2.0 ,而今他又专心致志于他的另一项创造Linus 2.0 ,我们又怎能埋怨他呢?

  无疑,今年29岁的Linus 已经为人类创造了一部恢弘的史诗。他本人也成了地球上最知名的程序员,互联网上真正的名人。某搜索引擎的结果显示:Sun 公司CEO Scott McNealy 7192条相关信息,Oracle老板Larry Ellison 8580条,明星汤姆·克鲁斯为16604 条,而Linux Torvalds则高达20419 条。

敌人真实的心态

  Linux 代表着网络时代新形式的开放知识产权形态,将从根基上颠覆以Windows 为代表的封闭式软件产权的传统商业模式。目前,Linux 已拥有了许多世界一流的企业用户和团体用户,其中包括NASA、迪斯尼、洛克希德、通用电气、波音、Ernst Young UPS IRS Nasdaq,以及多家美国一流的大学机构等。

  比尔·盖茨公开表示,他根本没把Linux 放在眼里,他预测Linux 只会起一些有限的作用。但是,199811月,微软秘密备忘录《鬼节前夕》被揭露,微软对Linux的真实认识引起了极大反响。因为报告高度评价了Linux 的市场份额、性能和可靠性,指出:“Linux 代表的是一种最优秀的UNIX系统,被广泛地应用在关键业务领域,由于其开放特性,Linux 将超过其它的操作系统。”“在人们转移至Linux 后,他们会发现他们所需要的几乎所有应用都已免费提供了,包括Web 服务器、POP 客户、邮件服务器和文本编辑器等等。”“在Linux 环境下,一个优秀的Win32 图形用户将很快使用新的应用环境,并开始高效地工作。”“在一般的HTML页面中,使用Linux Navigator 要比IE 4/NT 4 的组合至少快3040%.”“从长远考虑,我的个人经验告诉我Linux 将在桌面市场中寻找到机会。”“消费者喜欢它。”“Linux在个人设置、可用性、可靠性、扩展性和性能表现方面均超过了Windows NT. ”“Linux 将是瘦服务器市场中重要角色。”“按照现在对于服务器系统的要求,在大规模应用方面,Linux 足以替代商业性的服务器软件。”

  报告承认:以Linux 为代表的自由软件在短期上,已经对微软的收入构成威胁。而长期来说,这种自由交流思想的开发模式将极大地打击微软。

  几年前,微软还在嘲笑自由软件。但如今,他们再也不能漠视这场迅速蔓延的民间运动。1993年,互联网兴起,微软首席技术官梅尔沃德半开玩笑地说:“我们的主营业务软件到了末日,将来会暴尸于信息高速公路旁。”没想到,这个玩笑越来越成为真实。最近,这位微软帝国的“军师”突然宣布离开公司休长假。他对一位媒体朋友的一番话很有意味,他说,未来的微软必须改变商业模式,微软不能再靠卖软件产品生存,而应该成为“应用软件服务供应商”(ASP ),靠服务谋生。但对垄断者来说,这种转变是极端痛苦的,而且能否平安转变,这位软件业的“诸葛亮”也无从把握,不敢下言。微软总裁Ballmer 也表示,不久微软也可能被迫公开Windows 的源代码。微软是很现实,也是反应很快的公司,它介入自由软件也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微软被迫拥抱自由软件,对消费者、对产业有益,不就是一件好事吗?但是可以肯定,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它决不会主动放弃封闭的垄断模式。

Linux 是自由软件未来的定心丸

  多年来,在残酷的商业世界里,微软一一摆平诸多强大的对手。但是,这股完全来自民间的力量却让微软无所适从。因为,所有的原有商业规则都不起作用,微软的市场权力突然失效。看看Linus Torvalds本人,一个典型的软件工程师,语言平淡,直来直去。既没有乔布斯能言善辩的个人魅力,也没有鲍尔默激情澎湃的煽动能力。他的讲演总象软件代码一样缺少修饰,缺乏激情和美感,还夹杂着许多生僻的技术术语。但是他的实在,他的沉稳,却能让每一位见到Linus 的人相信:自由软件蕴含着永恒的生命力,而且会不断进步。他是Linux 未来前进方向的定心丸。

  Linux 就象《卡勒瓦拉》一样,由最初的约10000 行程序经过全球网络上数不清的编程人员的不断添加,目前的规模已达100 万行左右;由Linus 本人所控制的主要版本现已达到2.2 版,而由各家商业软件公司所自行开发的扩散版本更是不计其数。如何对这种开发模式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减少软件本身不必要的膨胀,确实是决定Linux 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也许是为了知己知彼,也许是为了探听敌情。微软竟然成为Linux.com 网站浏览率最高的使用者。根据Linux 最新的网站使用者分析报告显示,微软是五月份最常点选、阅读Linux.com 网站的使用者。近两个星期,微软累计点选Linux.com 网站一万五千次。

对如日中天的Linux 来说,再没有比对手的褒扬和关注更高的鼓励了。Linus 本人则不无揶揄地说:“我根本没有打算威胁微软,因为我根本没有把微软视为真正的对手。尤其没有把Windows 视为对手——因为Linux Windows 的目标完全不一样。至于说到Windows NT,我曾经对它发生过兴趣,但是我越深入进去,就越发现它不过是一个带有较稳定的内核的传统的Windows而已。我从中找不到任何技术上令人感兴趣的东西。依我看,微软做得更多的是怎么去挣钱,而不是去制作一个更好的操作系统。”

  19993 3 日,Linus LinuxWorld的主题发言中向广大Linux 程序员们呼吁,不必努力让Linux 与各种商业版本的Unix相竞争,而应该努力让Linux 更为好用,使之进入桌面PCPDA.Linus 表示,Linux 的未来版本不仅将用于高端系统,还将成为桌面计算机系统的重要操作系统,“成为未来这个行星上最重要的操作系统。”Linus 的发言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

  对于Linux 的未来,Linus 也充满信心:“Linux 一直就是最棒的。我对Linux的未来确实一点儿都不担心,因为从技术方面看,Linux 肯定会越变越好;而从非技术方面看,我个人也看不出有什么担忧的。”

  “资源共享,服务收费”,摈弃原始的不合理规则,添加新的互联网精神,使软件业真正走向以服务为中心的高级阶段,真正与高境界的知识经济相符合。这就是自由软件所指引的广阔而光明的未来之路。

 
< 上一篇   下一篇 >
现在有 1 位访客 在线